5万,这是张卓毅家长愿意掏的解约金,一个他们认为合情合理的“分手费”。
18万,这是孙继海的嗨球青训给出的最低价码,一条他们赖以存续的“生命线”。
从5万到18万,这中间的13万差价,像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,横在中国足球青训最现实、最残酷的断面上。这两天,这事儿又被翻出来,吵得沸沸扬扬,但吵来吵去,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笔能算清的账,更像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争。它扒开的,是中国足球青训那件看似光鲜,实则早已千疮百孔的“皇帝新衣”。
先说家长这边,委屈大了去了。他们嘴里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:当初签合同,稀里糊涂,嗨球那边连个合同副本都没给。合同里压根没提什么一天500块的培养成本,现在孩子受了伤,骨裂,职业路基本堵死了,嗨球反手就来个18万的违约金,这不就是趁火打劫吗?更让他们窝火的是,一打听,同期走人的孩子,赔了5万就算了事。凭什么到我们家,就得按“顶配”来?这口气,谁咽得下?
说白了,在家长的视角里,这就是一笔糊涂账,是一份从程序上就不怎么站得住脚的“霸王条款”。他们要的很简单:一个公道,一个市场价。5万,是他们能找到的、最有力的参照物。
但你把镜头摇到另一边,嗨球青训,尤其是顶着“孙继海”这个金字招牌的嗨球,他们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,一个充满了憋屈和无奈的版本。
搞青训,在中国足球这个大环境里,尤其是搞不依赖足协、纯靠市场和情怀输血的青训,那基本等于用爱发电,而且还是电压极不稳定的那种。一个足球小将,从选材到成才,吃、穿、住、行、训练、比赛、医疗、康复……哪一样不是拿真金白银堆出来的?嗨球说,他们为了培养张卓毅这批“主力”,特意拉到海外去练级,这些开销谁来买单?
他们最怕的是什么?就是今天你觉得孩子是块宝,我倾尽所有去雕琢,明天你觉得别家给的条件更好,或者干脆不想踢了,拍拍屁股就走人,留下一句“感谢培养”,再象征性地给点钱。如果每个孩子都这样,那青训机构还活不活了?今天张卓毅能5万走,明天李卓毅、王卓毅是不是也能5万走?那孙继海他们这帮人,干脆关门回家得了,还搞什么足球?
所以,18万,在嗨球看来,可能根本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在立一个规矩,一道“护城河”。这是在告诉所有人:契约精神不是儿戏,我们的投入,不能成为你们随时可以抛弃的沉没成本。否则,这个行业就彻底完了,没人再敢真心实意地为中国足球的未来,去干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苦差事。
你看,这事儿的根子,已经不在于那份合同到底有没有瑕疵,不在于18万的计算逻辑是否严谨。它真正捅破的,是中国足球青训一个致命的死循环:
家长们普遍缺乏安全感,他们害怕机构乱收费,害怕孩子被当成商品,更害怕投入了时间金钱,最后却因为伤病或各种原因一场空,所以他们总想留条后路。
而青训机构呢,同样缺乏安全感。他们投入巨大,回报周期漫长,风险极高。他们最怕的就是球员流失,尤其是被其他机构“截胡”,导致自己血本无归。所以他们希望用一份具备足够约束力的合同,来锁定自己的投资。
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对方,最后的结果,就是信任的彻底崩盘。张卓毅和嗨球的这场纠纷,不过是这个巨大冰山,露出水面的一个角。水面之下,是无数个想送孩子踢球却犹豫不决的家庭,和无数个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青训机构。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谁对谁错,真的那么重要吗?就算今天法院判了,家长赔5万,嗨球认栽。那又如何?嗨球会更“聪明”,未来的合同会把条款写得滴水不漏,违约金高到你不敢想象。或者,嗨球干脆心灰意冷,投入减半,得过且过。这对中国足球,是好事吗?
反过来,就算判了家长赔18万。那又如何?这件事会成为一个“负面典型”,吓退更多想让孩子接触足球的家长。大家会觉得,这水太深,玩不起。这对中国足球,难道就是好事吗?
这根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,而是一道证明题。它在证明我们的青训体系,从根子上就缺少一个清晰、公正、有力的规则来保护所有人。球员的权益谁来保障?机构的投入谁来兜底?当矛盾发生时,谁能站出来给出一个让双方都信服的仲裁?
没有。现在我们能看到的,只有一地鸡毛。
所以,别再简单地争论5万还是18万了。这背后,是一个更沉重的问题:当所有投身中国足球青训的人,无论是家长还是教练,都感到寒心和无助时,我们离真正的“足球崛起”,到底是近了,还是更远了?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