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肩胛骨内侧缘扯痛一个月,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除。
从解剖生物力学分析肩胛骨内侧缘扯痛因素:
1、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部的劳损、激痛点和筋膜炎,主要与不良姿势(圆肩驼背、头前倾)和重复性应力有关。
2、胸椎的活动度(尤其是伸展和旋转)和位置(曲度)对肩胛骨功能和肌肉负荷至关重要。胸椎僵硬或后凸增加是重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。
3、神经因素:当疼痛性质特殊(如放电样、灼烧感、麻木)或伴随上肢症状时,需考虑神经根受压或背肩胛神经卡压。
4、肌肉失衡:胸肌过紧和中下斜方肌、菱形肌、前锯肌无力是常见的失衡模式,直接导致肩胛骨位置不良(前倾、外展)和内侧缘应力增加。
中医角度核心病机:经络阻塞与气血失调
1.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受阻
肩胛骨内侧缘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循行路径(尤其心俞、肺俞、膈俞、督俞等背俞穴集中于此)。
气血瘀滞:长期姿势不良(如含胸驼背)、劳损或外伤导致经气运行不畅,形成局部气滞血瘀,引发酸痛。
外邪客洛:风寒湿邪侵袭背部,阻滞经络,表现为酸痛遇寒加重、得温减轻,常伴僵硬感。
2. 督脉与手太阳小肠经关联
督脉(行于脊柱正中)为"阳脉之海",若阳气不足(如肾阳虚衰),督脉失于温煦,可导致膀胱经气血运行无力。
手太阳小肠经从肩部行至颈项,与膀胱经在肩胛区交汇,其经气郁滞可能牵涉内侧缘疼痛。
治疗方式:
1、针灸:下斜方肌,肱三头肌,三角肌、胸大肌、冈下肌、手指间肌、胫骨后肌
远端取穴留针:三叉一、二、三,后溪、环跳、承山穴
2、香灸:温通手臂阳面经络
3、手法松动锁骨、肩胛骨等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